外汇交易提醒:续请失业金人数创近一年新高,美元再度承压

更新:
嘉盛集团APP讯——周五(12月30日)亚市盘初,美元窄幅震荡,目前交投于104.01附近。美元指数周四下跌0.5%,投资者在年末紧张不安,最初对亚洲大国重新开放的乐观情绪逐渐消退,市场消化美国请领失业金数据,数据显示,上周美国续请失业金人数录得1月初以来新高。



市场正在权衡亚洲大国迅速放松其严格的新冠管控导致感染者激增的影响。

TIAA Bank全球市场总裁Chris Gaffney说:“我认为中国是2023年全球经济的关键之一。”

在中国从1月8日起取消对入境旅客的集中隔离规定后,美国、日本、印度和其他国家表示,将要求对来自中国的旅客进行新冠测试。

Gaffney说,“如果他们能从我们看到的大幅放缓中反弹,这有助于全球范整体增长,但另一方面,这也可能导致能源需求增加,更多的需求意味着价格上涨”

美元兑日元周四从逾一周高点回落,收盘下跌1.1%,收报133.00日元,周三曾触及一周高位134.50日元。

美元兑瑞郎周四一度触及0.9210瑞郎,为3月31日以来的最低水平,尾盘下跌0.6%,收报0.9228瑞郎。

美元指数周四收跌0.52%,至10398,周三曾攀升0.31%。

渣打银行G10外汇研究主管Steve Englander表示,下跌可能是对周四新发布的美国失业金数据做出反应。

美国劳工部发现,在截至12月17日的一周内,续请失业金人数上升至171万人,作为招聘晴雨表的这一指标自10月初以来一直在不断攀升。

Englander说:“从历史上看,当你看到续请失业金人数这样的增速时,就是经济衰退的早期信号。”

但分析师警告说,在市场进入新的一年之际,在交易量低迷的情况下,不要对价格走势作过多解读。

Englander说:“现在是年底,有流动性问题等等,所以与流动性正常的情况下相比,市场对发布的数据的反应可能更大。”

货币平台Oanda的市场分析师Craig Erlam表示,投资者可能渴望2023年带来的新鲜信息。

他说:“我们在很大程度上似乎处于漂流状态,等待年关过后交易员返场,我们可以获得决策者的最新想法和最新的数据。”

英镑兑美元周四上涨0.32%,至1.2053美元;澳元兑美元周四上涨0.53%,收报0.6774美元纽元兑美元周四上涨0.54%,收报0.6343美元。

周五重要经济数据和事件




机构观点


花旗:预计英镑兑美元的平均汇率区间在1.23-1.28之间,直到长期情况出现改善
英镑已经从2022年9月前首相特拉斯无资金支持的减税提议引发的剧烈抛售中有所反弹。花旗经济学家预计,2023年英镑兑美元将在1.23-1.28区间内波动。若要英镑持续升值,英国需要拿出一个可持续的长期增长战略。2023年英国前景黯淡,可能出现衰退,拥有发达国家中最严重的对外贸易赤字,且与欧盟的贸易受到脱欧的阻碍。英国央行同样面临着一项艰巨的任务,即在不加剧英国经济衰退和房价下跌的情况下降低高通胀。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认为英镑兑美元可能会进一步走软。我们预计英镑兑美元的平均汇率区间在1.23-1.28之间,直到长期情况出现改善。

德意志银行:高通胀将持续到2023年以后
通货膨胀再次成为一个主要议题。德意志银行的经济学家认为,欧元区通胀的下降速度将比美国慢。2023年,通胀仍将远高于欧洲和美联储设定的目标。虽然美国的整体通胀似乎已经见顶,但德国和欧元区的通胀可能要到2023年2月或3月才会见顶。展望2023年全年,我们预计德国的通胀率为7.0%,欧元区为6.0%,美国为4.1%。预计高通胀将持续到2023年以后。在可预见的未来,通胀不太可能回到疫情前的相对较低水平。

摩根大通:明年美股料将上涨
摩根大通经济学家认为,美股已经抢在2023年出现宏观问题之前解决了麻烦,现在似乎越来越有吸引力。虽然我们不认为股市已经见底,但确实认为,考虑到2022年的下跌,2023年股市的风险与回报之比已经有所改善。由于已经消化了相当多的坏消息,我们认为进一步下跌的可能性比2022年初时更有限。重要的是,至明年年底美股上涨的可能性已经增加到足以成为基本情景。

花旗经济学家预计美元强势上涨将终结
他们预计:“美元自2021年以来的涨势将在2023年的某个时候停止并逆转。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随着经济增长放缓,美联储可能会比其他G10央行更积极地停止加息。”

华侨银行:谨慎看待英镑前景
①华侨银行(OCBC Bank)分析师Christopher Wong表示:“英镑继续走低,这与我们对短期内回落的谨慎相符;”
②他补充说:“日线图上的看跌势头完好无损,而相对强弱指数(RSI)下降。出于对滞胀的担忧,我们对英镑的前景仍持略微谨慎的态度”。

标题:外汇交易提醒:续请失业金人数创近一年新高,美元再度承压

地址:https://gojsmeta.com/article/1344.html